观点:ChatGPT 把 Web 3.0 从币圈手里夺回来
ChatGPT 的出现,带来的核心实质变化是什么?
原文作者:曲凯
原文来源:42章经
Albert 下午问了我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
“你觉得 ChatGPT 的出现,带来的核心实质变化是什么?假设类比移动互联网的实质是可移动和摄像头等属性的话。”
紧跟着他说:
“这一波 AI 变化的实质是什么,这个才是关键。”
我非常同意他的这个问题和说法,这个问题的是比我在上篇文章《我是怎样用一周时间研究 ChatGPT 的?》中提出的 10 个问题要更底层的,所以我认真想了一下。
我首先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答案就是:
生成式 AI 是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后紧跟着我们讨论的一个结果是:
释放想象力。
即,你能想到的,都能实现。
但这些答案和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类比的话,似乎都还不够精准或直接。
然后,我想到中午和 Mingke 吃饭,他提到了 web 1.0 和 web 2.0,我突然想到了 ChatGPT 本质是什么的一种可能答案。
如果说 web 1.0 是可读,web 2.0 是可读+可写,那 ChatGPT 带来的是不是就是 可编?
毕竟生成式 AI 出现后,每个人都可以用它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创作。
我可以更好的创作图文、也可以捏脸、做 3D、做视频、也可以用其编程,这样每个用户的生产就不只局限于狭义的内容了,甚至有可能可以上升到对其使用的 APP 进行逆向编程,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定制化和自由化。
如果这么说的话,生成式 AI 就是让互联网进入了 可读+可写+可编 的时代,那按这个顺序,该叫他 web 3.0 还是 web 4.0?
毕竟,以目前业内普遍的认知来说,web 3.0 基本等于区块链和币圈,主要的特性就是去中心化。
如上图,A16Z 的 web 3 投资合伙人 Chris Dixon 曾经下过定义,说 web 3 是可读+可写+ own,这里的 own 我们姑且把它理解成是用户拥有数据和所有权,也即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体现。
这个其实和我之前所理解的 web 3 是一致的,但这里我确实有一个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
web 1.0和 web 2.0听起来都是生产力上的革命,都是让用户跨越式的参与和生产更多内容,但 web 3 更像是生产关系的革命,这三个的延续是否合理呢?
于是我又去搜了下 web 3.0的定义,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原来,2014年,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我们所熟知的币圈的 web 3 的概念。但在这之前,互联网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在 1999 年就提出过另一个 web 3.0 的概念,又叫 Semantic Web,即语义互联网。
那看到语义这个词,大家应该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了,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指向性的在说 AI 这件事了。
在 1999 年的时候,Tim 就说他想象中的 web 3.0 是机器能够读懂网上所有的数据,而我们日常的交易、生活等都会由机器和机器对话来完成,人类只要提供灵感和直觉就好了。
关于【观点:ChatGPT 把 Web 3.0 从币圈手里夺回来】的延伸阅读
Bankless:为什么人工智能需要加密货币的价值观?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加密货币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建立更公平、安全、开放的未来,打破科技巨头的控制。去中心化的人工智能范式使计算和研究无需许可,让人工智能成为每个人的工具。加密货币为开源人工智能提供新的盈利方式,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合成数据是解决训练数据不足问题的新方法,加密货币通过众包工作激励其创建。AI项目构建合成数据工具,允许用户贡献数据并获得SAI代币,加快训练速度,保护数据隐私。加密货币提供了缺失的信任和透明的开源基础,改善人工智能行业。现在是时候使用加密货币,让我们知道你的想法!
Variant Fund: 加密世界如何塑造更有品位的 AI 模型?
新的AI模型不断涌现,可以完成各种任务,从查找信息到生成内容。为了培养模型的品味,可以通过用户生成的内容和人类社区的反馈来训练。加密货币可以帮助促进训练的一致性。具有品味的模型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参与形式,类似于智能手机和Instagram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未来还会有更多新模型出现,它们应该努力吸引利益相关者,包括更大的开放性和可及性,以及新型所有权结构的激励措施。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个 1999 年版本的 web 3.0,恰好对应了我们当下 AI 的发展,而 2014 年版本的 web3 则是一个分叉,很有意思的是 Tim 还曾在去年评价过币圈版本的 web3,他的原话是:
“Web3 is not the web at all.”
那这个就见仁见智了LOL
其实,这两个版本的 web 3.0背后也是有一个共同出发点的,两者都觉得大公司通过数据和网络效应等进行中心化垄断是不对的,但是二者的解决方案却是截然相反的。
区块链要去中心,Tim 的解决方案则是把所有数据统一存在一个绝对中心化的地方,只有用户可以有权调用,这也是他现在做的创业公司在做的事。
在此之前比如你想更新自己的信息,必须到各个 APP 平台分别更新,但以后你不管在哪里更新,其他 APP 都会自动同步。
所以如果说区块链世界的数据是去中心化的难以更改的,那 Tim 世界中的数据则是极易操作和更改的。
这个区别背后核心的原因是,Tim 始终认为互联网要做的是加深链接和提效,而区块链世界则选择为了安全而放弃效率。
也所以,Tim 的 web 3.0 还衍生出一个概念叫 the data web,即数据互联网,这个背后的意思是,目前整个互联网中存储的是无数的各种类型和媒介形式的文件,而当机器能够有语义分析、感知、学习能力的时候,这些文件就会被变成无数更底层的可用的数据而存在,互联网就会从一个分布式的文件网络,变成了分布式数据网络。
也正因此,所有互联网上的内容都能被打的更散,并能被更好的链接在一起。
讲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理结论,即不管你叫它 AIGC、ChatGPT 还是 生成式 AI,这个东西本质都是 web 发展的一个延续。
那其实写到这,我这篇文章最核心想表达的东西就讲完了,因为我相信很多人还在想该把当下去类比哪个年份的互联网,或者去类比智能手机或移动互联网的哪个阶段来找机会,那我们现在就知道,这些类比都是不准确的,我们更应该去研究 web 1.0 和 web 2.0 的发展历史和规律,看其中有哪些机会,我也希望这个推理论证能节省创业者和投资人更多的时间。
(所谓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其实是推升 web 2.0 发展的工具和过程。)
那如果回顾 web 发展的历史,也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和事件,我以下简单带过。
web 1.0 是从 1989 年开始,1999 年第一次有 web 2.0 概念提出,到 2004 年 web 2.0 概念正式流行,这个背后正好对应了几家典型公司的生死,如网景是 1994 年成立,Google 是 1998 年成立,而 Facebook 是 2004 年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历了从装机软件到在浏览器里做纯网站的改变,经历了从直接向用户收费到免费使用并通过广告收费的改变等等。
这个过程中,网景为什么会被微软干掉,Google 又是如何干掉 DoubleClick 的?那当下,微软又能不能再次“干掉” Google?web 3.0 时代又会不会出现新的 Facebook?如果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各种模型做 APP,那 App Store 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又还能不能持续收到 30% 的税呢?
(这里插一句,如果有人对这篇文章有希望讨论的观点,或在研究 mastodon 等方向,也欢迎加我的微信 qukai42 交流。)
甚至我们再开下脑洞,当我们真的能拥有个人助手的时候,这个助手会是一个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呢?
如果说 web 2.0 的发展是赋能每个个体做文字、图像和短视频的表达,那 web 3.0 的时代,各种封装和调整后的多模态组合是不是可以赋能我自己做游戏、电影和APP 呢?
那我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 APP 库,建立自己的功能,把外卖、打车、新闻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交互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助手呢?那那个时候我和其他现存玩家或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又会变成怎样?
总之,如果假设我们对于 web 3.0 的定义和发展的逻辑是正确的,那只能说以上这些事情都至少有概率会发生,那未来十年就会变得非常非常有趣。
最后,我 17 年的时候在坐上火箭的人这篇文章中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后来被很广泛的引用,那就是
Historydoesnotrepeatitself, but itdoesoften rhyme.
历史不会重复,但是会押韵。
在此,祝所有的历史亲历者们好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链观CHAINLOOK立场,不承担法律责任。文章及观点也不构成投资意见。请用户理性看待市场风险,以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图文来源:曲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