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央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 请读者提高风险意识。

为什么 Web3 正面临着身份危机?

去中心化并不是解决数字无家可归的唯一法则。如果我们不为数字身份设计架构,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我们在网络上在与谁互动,AI 将淹没人类。

RICHARD SMITH
RICHARD SMITH
热度 ...

原文作者:RICHARD SMITH

原文标题:Web3 Has an Identity Crisis on its Hands

原文来源:blockworks

编译:深潮 TechFlow

任何与 ChatGPT 交互过的人都会心里出现这个令人不安的问题:“这个东西是人类还是机器?”

从本质上讲,这个问题是图灵测试期待已久的失败。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图灵测试作为在线身份的代理。通过这个测试,我们会清楚地了解我们在网上是与人还是与机器互动。

然而,随着 ChatGPT 和生成式 AI 的出现,我们不能再依赖图灵测试来证明“我是人类”。而数字人格最终需要一种方法来判断我们是否在与真实的人打交道。

Web3 的数字人格愿景依赖于去中心化和图灵测试能够说,“我是人,我控制着这些数字资产。” 当 ChatGPT 打破图灵测试时,它向我们表明,仅靠去中心化是不足以实现数字人格的。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数字人格,那么就应该认真对待数字身份。

人类,何以为人?

许多人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数字身份运动中有一个类似中本聪的人物,他在中本聪著名的比特币白皮书之前整整七年撰写了关于数字身份的权威白皮书。

2005 年,Kim Cameron 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身份法则》(The Laws of Identity),将身份管理的概念阐述于众。

尽管 Kim 并不像中本聪那样神秘,但他在数字身份方面的工作与中本聪在去中心化方面的工作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

Kim 提出了一个关于数字身份的问题陈述,它与中本聪关于去中心化的问题陈述一样简单、清晰和简洁。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有启发性的。

Kim 的身份问题陈述(2005 年):互联网是在没有办法知道你连接到谁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中本聪的去中心化问题陈述(2012 年):互联网上的商业交易几乎完全依赖于金融机构作为可信第三方来处理电子支付。

关于【为什么 Web3 正面临着身份危机?】的延伸阅读

  • 香港Web3,究竟行不行?

    香港虚拟资产平台牌照发放一周年,11家平台申请牌照,2家成功获得。未获得牌照的平台离开香港,原生加密平台也出走。发牌过程中,规模和专业度是重要考量,本土金融机构和具备内地资源优势的平台获得先机。有传言称,离岸交易所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导致多家知名加密交易所撤回申请。香港监管机构撤回Hashkey Exchange的合规申请,可能是因为涉及敏感地区客户服务或监管人手有限。香港虚拟资产现货ETF表现优异,但市场缩水,流动性差,难以吸引外资。香港选择从传统资本端而非加密原生应用切入,填补资产空白,探索传统领域的Web3资产转型。未来,香港Web3的发展仍有待观察,但去中心化市场与传统机构升维的碰撞仍需时间。

  • 火币HTX重磅亮相GM Vietnam 2024并举办Web3未来之夜:聚焦加密新趋势 推进全球化战略

    火币HTX参加GM Vietnam 2024,与越南本地区块链公司和社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活动上,火币HTX展示了安全合规的交易所经验,并建议用户谨慎投资和多元化投资。此外,火币HTX还与知名媒体ChainCatcher合作举办了“Web3未来之夜”活动,探讨未来发展机遇。火币HTX表示,越南作为亚洲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Web3行业的焦点,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越南市场的发展。

尽管这两个问题截然不同,但它们却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在网上连接到的是谁(Kim/身份),我们必须能够点对点地这样做,而不需要中介(中本聪/去中心化)。这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同样适用。

然而,在一个后图灵测试的世界里,身份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因为机器越来越能够模仿人类。如果不将数字身份作为首要任务,我们将无法充分享受去中心化的成果。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Kim 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考数字人格挑战的方法。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在我们的在线生活中,“内容就是我们的身份,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但我们并不拥有它,也无法保留它,无法控制它。我们缺乏一个可以提供与家庭相同的基本隐私的数字庇护所。”

简而言之,我们在数字世界中无家可归。

正如现实世界中无家可归会因为缺乏隐私而损害人格一样,数字世界中的数字无家可归同样会损害数字人格。

数字人格需要一个数字家园——一个我们可以决定何时以及如何与他人分享我们数字自我的哪些部分的数字场所。数字家园与我们的数字身份密不可分。

去中心化并不是解决数字无家可归的唯一法则。如果我们不为数字身份设计架构,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我们在网络上在与谁互动,AI 将淹没人类。

之前,我们可以依靠图灵测试作为我们人类身份的代理。然而,随着像 ChatGPT 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出现,这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Kim Cameron 已经离世,但他的《身份法则》依然存在。所有渴望真正数字人格的人都应该记住,Kim 先于中本聪,身份先于去中心化。

正如 Kim 所说,网络世界中,“内容就是我们。”现在生成式 AI 已经使内容变得几乎免费,我们更应该确保我们有一种替代方法来评估和识别数字世界中的人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链观CHAINLOOK立场,不承担法律责任。文章及观点也不构成投资意见。请用户理性看待市场风险,以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图文来源:RICHARD SMITH,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文章出处!

标签:

分享至
https://www.chainlook.cn/toutiao/1691123258.html

下一篇:

Origin Protocol———LSDfi赛道又添一员

一种利用领先的 LSD 作为抵押品的创新收益代币

免责声明:
链观CHAINLOOK作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与Web3行业研究的智库媒体,旨在为中国区块链专家、学者们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信息与数据样本,用于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创新。本站所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链观CHAINLOOK官方立场,本站所发布的区块链行业研究报告与数据分析成果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生成,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与建议,链观CHAINLOOK不承担法律责任。

风险提示:
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存在法律风险,链观CHAINLOOK坚决反对各类代币炒作,请读者提高风险意识,理性看待区块链技术应用及市场风险。

© 链观CHAINLOOK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5419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