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联合创始人一龙:计划在11月再分片,使性能提升4倍(演讲全文)
下一代的新浪潮将会是一套开放网络应用程序的通用协议,将会更加赋能于日常应用程序,比如说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络,创建出巨大的网络效应。
演讲:NEAR Protocol联合创始人Illia Polosukhin
CHAINLOOK消息,10月26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七届区块链全球峰会正式在上海开幕。Near Protocol联合创始人Illia Polosukhin通过录播连线的方式接入现场,发表了《NEAR重新想象的世界》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来自于NEAR Protocol,NEAR是什么呢?是针对于去中心化应用的平台,通过新的方式来建立去中心化的应用,更好地使得用户拥有数据所有权。
NEAR系统有分片的区块链系统,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易用性,这也是我们从建立NEAR一开始就想的,所有应用都应该是易用的。NEAR Protocol不仅仅是我们公司创立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态的支持。正是由于参与者和贡献者的相互支持,生态才取得了成功。
NEAR在去年10月上线,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重点在于开发者的体验,正着手打造通用性的生态系统,希望确保每一位开发者无论他们想要始终哪种方法,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生态丰富多样。
比如Aurora是一种基于NEAR区块链开发的EVM,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从以太坊获取现有的EVM合约。
同时也支持Substrate应用链,允许用户连接任何类型的额外逻辑,这种逻辑可能不太适合链上计算,通过这种方式以及与区块链上的其他应用程序进行完全可交互的通信。
当然,原生runtime最初是为那些刚接触区块链的开发人员设计的,他们熟悉像Typescript这样的语言,或更新的且发展迅速的语言如Rust,因为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完全异步的、可扩容的开放平台,在那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构建拥有不同程度复杂度的应用。
所有这些都是为开发人员设计的,但正如我所说的,重点是易用性,希望可以确保开发者能够构建可扩容的应用程序。因为只有NEAR为此做好了准备,NEAR可以引导非技术用户,用户不知道密码学、私钥、地址等一系列名词,但是他们依然可以获得非常快速的交互体验。
NEAR区块一秒就可以产生,几乎是瞬间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让你感觉你在使用区块链的应用。
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背景,光有易用性还不够,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分片的网络形成扩容。计划在11月份主网进行再分片,为其添加Forex的功能,让网络性能提升4倍。
在2022年1月份的时候,也会进一步对于状态进行分片。人们可以开始处理交易,处理交易的方式不一样,分片的最终阶段是会通过动态再分片拥有最终形态的扩容支持,时间大概在2022年年底。
分片是这样的理念,理想状态下可以拥有10亿用户,将动态改变分片的数量以应对用户的需求,同时保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低费用低成本的。可以在网络上公布另外一种系统,称之为Opera浏览器,使得用户更好地使用应用,所有应用可以跟公链桥接,也可以跟其他私有分片网络进行互动。通过此可以跟踪多家医院医疗数据,同时准确地了解这些数据的动向,也可以在不透露数据的情况下证明某人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另一方面,大学也可以证明某人的GPA超过了某个门槛,而不透露学生的真实分数,这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案例,即如何将所有公司中的私有数据联合在一起,并开始建立强大的协议和应用程序。
当我们着手搭建NEAR的时候,有这样的愿景,希望取代人们都在使用的现在应用程序,真正实现由自治型Dapp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我所指的是社交网络及即时通讯工具,甚至像滴滴这样的叫车应用,及美团这样的送餐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建立大量的基础设施。一开始区块链就像小积木,但现在区块链平台上有很多事情在发生。
现在已经拥有了很多应用,他们都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和组件,有金融的应用,人们可以跟应用进行交互,同时NFT及游戏应用,还成立了用于治理和社区组织的DAO,有很多社区都在使用该工具。
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酷的案例,今年在淘宝造物节上,有一场NFT的销售活动,可以让那些之前从未拥有过NFT的用户直接在淘宝下单,注册NEAR钱包,购买NFT,参与到加密经济中来,这真的很酷,所有这些东西都集中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NEAR在易用、易上手上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增加Near的易用性,NEAR将上线Opera浏览器,所有的Opera浏览器用户都可以拥有NEAR钱包和NEAR应用程序进行无缝交互,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Near Opera浏览器。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NEAR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关于【NEAR联合创始人一龙:计划在11月再分片,使性能提升4倍(演讲全文)】的延伸阅读
读懂链抽象,NEAR 如何解决碎片化体验难题?
本报告探讨了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用户在跨多条链进行交易、资产管理和用户交互时面临的挑战。NEAR的链抽象方法旨在通过创建一个统一、无缝的界面来简化不同区块链之间的用户交互,解决跨链交易繁琐、昂贵且不直观的问题。NEAR的安全聚合技术和链签名功能提高了跨链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为DeFi应用带来新的可能性。链抽象旨在解决Web3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Cyber Capital创始人:认可NEAR分片模式,虽有弊端但代表了加密未来
Cyber Capital创始人Justin Bons批评SUI代币经济学过于中心化,超80亿枚SUI被质押,且超过84%的质押供应被创始人持有。他对NEAR协议进行了“中立”解读,认为NEAR可以通过分片扩展满足需求,但目前分片尚未完全实现。NEAR的代币经济学和治理机制受到称赞,但作者认为NEAR试图用民主来平衡设计,实际上削弱了治理。Bons驳斥了对分片的批评,认为分片不会影响安全性和可组合性。他希望NEAR能在利益相关者投票上有所建树,因为NEAR代表了加密的未来,虽然落后于竞争对手,但仍是行业技术的最前沿。
(1)NEAR Crowd.
在开始开发Near之前,一直在思考的是通过众包的理念来收集数据,如果你们熟悉的话,这类似于亚马逊平台,通过亚马逊平台可以让人们做一些任务,他们会获得小额收入。
在以太坊这样的平台上,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点的,因为即使现在最小的费用也要10-20美金,但是前面提到的这些任务金额通常要比这小得多,自4月份推出以来,新的NEAR Crowd平台已经拥有2000-3000名用户,每天大约有1500名活跃用户,人们在那里工作,而且已经收集了超过100万个数据样本。
更重要的是使得人们脱离他们目前所讨厌的工作,为某个平台、某个社区、某个生态系统工作,获得不错的收入。
(2)Sputnik DAO。
它是DAO的基础设施,我不是很喜欢DAO这个名字,它有点误导,我希望把它称之为数字合作组织,让许多人聚在一起,大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管理应用、管理协议,同时也可以进行共同投资、协调捐款并支付费用。
作为团队,你完成工作也可以获得激励,这将使得我们从Facebook上网上的群组过渡到下一类群组,这样的一些群组可以相互协作,它们有一些资金,能够完成一些工作,同时也可以获得报酬,这会重建工作的关系。
这已经在一些社区被使用,比如说会使用工具来协调工作进行投资,大家可以到相关网站上了解更多的相关项目。
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人们可以通过NEAR Protocol做什么呢?下一代的新浪潮将会是一套开放网络应用程序的通用协议,将会更加赋能于日常应用程序,比如说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络,创建出巨大的网络效应。
比如说可以有社交图谱协议,协议可以允许人们拥有关于其他朋友身份的数据,同时也可以拥有一些跟他们一起工作、共事的朋友关系数据,在不同的应用程序间进行切换,所有这些都集成在这些应用程序中,想象一下微信、Facebook、领英这样的应用,你可以在应用中无缝接触、无缝操作,同时你也不需要重新添加朋友,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类似的。所以可以通过协议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很大程度上,媒体希望跟粉丝群建立直接链接,你可以使用分销商、平台把你的音乐内容、艺术内容通过区块链网络进行传播,跟粉丝进行分享。
去中心化也可以帮助获得更多认证,现在通过书面文件来获得认证,通过把所有链接放在链上,可以通过数字签名、私有分配信息证明来证明一些人的资质,这是我们讲的数字身份,智能合约本身也是需要这样的一种身份。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解决冲突,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将所有东西都编码,即使有这种能力也有一些情况无法通过代码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向法院这样的机构来解决冲突。
由此衍生出了Gig economy概念,人们可以通过协议在现实世界中开始分工、合作,所有协议都将创造更多巨大的价值空间,相信在未来有数十亿用户使用它,因为它可以重建现在的社交网络,同时依赖于通信及新的媒体协议,组合出更加不同、更加新颖的客户体验。
NEAR Protocol还在不断发展,现在讨论的是为数十亿人提供共用的协议。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教育。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推荐几个Near的网站。
一个是NEAR blog,发布Near的新技术及新进展的博客平台另一个是NEAR大学栏目,通过Near大学平台就可以帮助大家开发真实的应用,同时学习如何成为开发者。如果说有一些非技术人员想要获得认证课程,就可以通过Near大学平台了解生态系统。
在开放网络的系统中,有很多机会,我非常诚挚地邀请各位创业者、各位开发者加入到行列中来,找出来协议、平台、应用,甚至是你有兴趣为之付出的生态系统,并行动起来。
有很多途径帮助你获得资金,比如说Grants、社区、创业基金等等。期待为你的项目提供投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链观CHAINLOOK立场,不承担法律责任。文章及观点也不构成投资意见。请用户理性看待市场风险,以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图文来源:火星财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