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旦专栏 | Web3 的中国本地化路径(之一)
本文探讨了当下中国web3用户群、web3的商业化、web3本地化难点、web3本地化蓝图等。
本文作者:徐旦,CFA,元宇宙导游Co-Founder
原文来源:MarsBit
当下的中国Web3用户群
我们从中国的Web3用户说起。据我观察,国内现在的“Web3终端用户“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数字货币玩家
2、数藏玩家
3、懵懂年轻人
数字货币玩家是资历最深的一群韭菜,他们从好几年前就开始炒大饼和姨太,同时还被诸多新兴公链收割过,可能也从中赚到了钱。他们熟悉各大公链的发展历程,跟随加密行业浮浮沉沉。也许有些还能细数公链的优缺点和技术细节。他们根本不在乎Web3能不能落地,或者Web3是个什么东西,只是最近恰好Web3和加密货币产生了交集,他们才被迫裹挟进了Web3的讨论范围。他们属于是久病成医的老韭菜了,用币投票,挑选项目,监督项目方干活。你问他们用不用自己投的项目?也许他们都不知道产品怎么用。
数藏玩家是一帮赌狗。他们既不懂去中心化,也不懂数字货币,更不懂区块链。他们和数字货币玩家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也用币(人民币)投票,挑选项目(数藏平台),监督项目方(数藏平台的运营总监)干活。你问他们喜不喜欢自己买的项目?涨了,平台是他义父,跌了,平台是他孙子。这一群人以大专院校学生为主,眼看要毕业了却找不到如意工作,或是阅历尚浅不懂风险。他们把数藏当期货炒,东拼西凑加杠杆往里干。对他们来说,Web3和元宇宙通通只不过是数字藏品的另一个称呼,你跟他说Web3,他问你某某平台的某系列还能不能冲;你跟他说元宇宙,他问你哪个台子的元宇宙有钱途。
懵懂年轻人是一群有粉色泡泡的傻憨憨。他们心里的去中心化就是学校社团里七嘴八舌的民主式讨论,他们的口里的DAO就是不为盈利全凭兴趣和心情发挥的自由社团。他们渴望无限自由,即使他们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想要的自由具体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有什么意义,愿意付出什么代价。他们的Web3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或是社会实验,是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在口罩的缝隙中溢出来张牙舞爪。他们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目的。你要问他们DAO和社团有什么区别?他们支支吾吾讲了很多正确的定义,却也似乎无法说服你为什么他们需要建立一个DAO。
中年人不相信Web3可以提升商业效率,更不相信它可以在中国落地,年轻人对Web3的期望又太过不切实际。在国内的这个还太过新潮的圈子里,有投机者,有梦想者,可就是没有真正的付费用户,那种真正为了产品体验而买单的普通用户。
Web3会取得商业成功吗
人们很容易把没有真正实际的用户这个情况归因于公链技术体验还不够好,政策还不明朗,或是用户心智教育不够。甩锅固然简单,但是,从底层逻辑上看,到底怎样才能让普通用户接受呢?一个新技术、新模式或者新概念要在广大普通用户中取得商业成功,而不是沦为伪需求,他必然要满足以下3个特点中的至少一个:
1、提高效率
2、降低成本
3、提升用户体验
Web3的优点,早已被鼓吹过无数次了。过去300年,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技术,都能够用一个词概括它对社会带来的改变。大的技术革命有蒸汽机、电、计算机——生产效率,小的技术革命有移动互联网——便捷。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总结Web3可以对商业社会带来的改变,这个词是什么?我认为,这个词就是“确权”。
物品的所有权是人类还未出现就已经建立的极其重要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本。如果物品没有所有权,人类就不会为了与野兽或其他人类争抢食物而抱团形成部落,也就不会形成语言,不会进化成人。物品的私有制是所有权的更进一步,它是资本主义的基石。如今,我们作为接下来数十万年人类发展史的祖先,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
在近50年内,我们第一次产生了数字资产。而至今为止,我们沿用了对于实体资产的权属法则来处理数字资产,并没有针对数字资产的特性对其所有权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技术准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利用信息不对称剥夺了弱势方对数字资产所有权的主张权。Web3就将是我们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数字资产的所有权问题交出的答卷。
所以,如果我们要评判Web3作为一个新的事物能不能取得商业成功,就要评估一下“数字资产确权”能不能满足以上3个特点之一:
- 提高效率。我们问另一个类似的问题,法律能不能提高社会运转的效率?不能。法律的存在是为了让弱者得到公平。确权本身是一个公平层面的事情,所以是不能为商业提高效率的。
- 降低成本。确权可以降低摩擦成本,降低维权成本,可以降低社会的整体运行成本。对每个消费者和企业而言,节省了处理纠纷和维护记录的成本,从理论上讲也是可以降低成本的。
- 提升用户体验。对于部分不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人而言,手机钱包被盗以及数字资产看不见摸不着是他们不愿意接受全面数字化的根本原因。确权可以提升他们认可数字资产的体验。
“确权”在3条商业成功条件中占了2条,是可以在商业化取得成功的。接下来的问题便是,Web3应该怎样落地,在哪些场景下优先落地?
关于【徐旦专栏 | Web3 的中国本地化路径(之一)】的延伸阅读
香港Web3,究竟行不行?
香港虚拟资产平台牌照发放一周年,11家平台申请牌照,2家成功获得。未获得牌照的平台离开香港,原生加密平台也出走。发牌过程中,规模和专业度是重要考量,本土金融机构和具备内地资源优势的平台获得先机。有传言称,离岸交易所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导致多家知名加密交易所撤回申请。香港监管机构撤回Hashkey Exchange的合规申请,可能是因为涉及敏感地区客户服务或监管人手有限。香港虚拟资产现货ETF表现优异,但市场缩水,流动性差,难以吸引外资。香港选择从传统资本端而非加密原生应用切入,填补资产空白,探索传统领域的Web3资产转型。未来,香港Web3的发展仍有待观察,但去中心化市场与传统机构升维的碰撞仍需时间。
火币HTX重磅亮相GM Vietnam 2024并举办Web3未来之夜:聚焦加密新趋势 推进全球化战略
火币HTX参加GM Vietnam 2024,与越南本地区块链公司和社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活动上,火币HTX展示了安全合规的交易所经验,并建议用户谨慎投资和多元化投资。此外,火币HTX还与知名媒体ChainCatcher合作举办了“Web3未来之夜”活动,探讨未来发展机遇。火币HTX表示,越南作为亚洲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Web3行业的焦点,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越南市场的发展。
现在,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在将公链的不可能三角(高性能,安全性,去中心化)内覆盖的面积再扩大一点点。其实,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条完美的公链。不可能三角之所以不可能,就是因为它是一个逻辑命题,是不可破的。即使再提高技术,也只是在三角上修修补补,让一个角的牺牲换来另一个角更多的收益,而不可能彻底无视不可能三角。比如牺牲1%的去中心化,以前只能换来提升1%的性能,现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可以换来提升3%的性能。
然而又如何?只要你还需要去中心化,就必然面临需要损失性能的抉择,就必然不可能在性能上匹敌中心化网络。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术业有专攻,各业有分工。与其费尽心思搭一条万能大公链,不如让该中心化的归于中心化,该去中心化的归于去中心化。什么都强就等于什么都不强。让Web3网络与Web2网络同时存在,各司其职才是尽快实现元宇宙的通路。
Web3的另一个本地化难点
在商业可行性以外,另外一个人们普遍担忧的Web3在中国落地的“难点”是政策和国情。提出这个担忧的人无一例外的认为发币和无政府主义一般的全面去中心化是Web3的必备要素。他们自诩为“Web3 Native”。
那么,Web3发的“币”必然要具有货币属性吗?其实不然。Web3的“币”的作用是为了在公链上流转,通过流转产生的记录更便捷的对数字资产进行确权。在我们认同了上面提到过的“让该中心化的归于中心化,该去中心化的归于去中心化”的理念以后,Web3公链的“币”就不会将它的适用范围扩散到“不该去中心化”的领域去。比如FIL作为一种存储所需的流通token,他就像FIL体系里的积分(智能的、去中心化、流转可留痕的积分),你就不会期望他直接与一袋米进行价值兑换。
“Web3 Native”的诉求是反人性的,他们想要去中心化、采用随机性的共识和激情建立组织解决问题,甚至在建立组织的时候都刻意不设立组织目标。这无异于往空中丢石头,期望有一颗能正好砸中一只鸟成为晚餐。他们还想要将铸币权从强权手中拿走,通过纯粹的供需关系决定某种物品是否可以作为货币,并确定其价值。然而这种尝试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中从未长久的实现过,也不会因任何技术而有所改变。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历史上的无政府时代大部分的色彩都是黑暗的,人类从基因里就是从众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克制基因里的从众冲动。无政府主义不可能扩散到广大的人群中。
其实,Web3真正要为世界带来的改变不是重蹈无政府理想主义覆辙,让人们的原始、单纯愿望再实现一次然后在人性的惯性下再失败一次,而是填补现有的社会和经济法则对于数字资产照顾不周的漏洞。BUIDL Web3不应该是推倒重建,而应该是锦上添花,添砖加瓦。
Web3的中国本地化蓝图
我是一个坚定的Web3本地化、实业化支持者。Web3必然要产生商业价值,产生简单直接的能够影响到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效果。我认为,Web3在中国的本地化路径将会是这样的:
1、公链会成为基建,公链运营团队会采用牌照制,公链验证节点会采用备案制,钱包会采用实名制。可能会多条公链,参照三大运营商的运作方式。
2、国内公链会和海外公链建立跨链机制,跨链桥会收归国有。
3、公链“币”会建立可控的挖矿机制,激励节点参与记账,同时能够随着链上资产增加而增发,以防通货紧缩。
4、应用层面不会全面使用公链,还会大量使用Web2网络。只有需要确权和分配价值的情况会上公链。
5、结合了Web3的消费级应用的重点难点将在于用更合适、智能的方式记录及奖励参与者贡献的成果,产生的数字资产。Web2的互联网打法依然可以借鉴,但是产品思维很重要,运营思维更重要。此运营非彼运营,不能够仅仅采用AARRR的线性逻辑思考问题,要在经济学和博弈论层面做创新。
其实,在被“村内数藏玩家”和“海外Web3 Native”忽略的角落,一些有着政府背景,在本土落地可能性很高的Web3生态在低调的努力着。一个生态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需要在它上面有便于使用和开发的工具支撑多种应用场景。我打算秉持这个评判标尺,去探访更多的国内公链生态,探索可落地的中国Web3。
作者微信:DanColumbia
责任编辑:Kat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链观CHAINLOOK立场,不承担法律责任。文章及观点也不构成投资意见。请用户理性看待市场风险,以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图文来源:徐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文章出处!